钻井除泥器是钻井液固控系统中的核心设备之一,主要用于分离钻井液中粒度介于 2-74μm 之间的细微固相颗粒(如粘土、细粉砂、劣质固相),通过精准分级净化,维持钻井液的性能稳定(如粘度、密度、失水造壁性),同时减少有害固相对钻井设备的磨损、降低钻井液处理成本,是保障钻井作业高效、安全进行的关键固控设备,广泛应用于石油天然气钻井、地质勘探钻井、煤层气钻井等领域。
钻井除泥器基于离心沉降原理和筛分过滤原理结合工作,核心部件为 “除泥旋流器” 和 “振动筛(又称除泥筛)”,两者协同完成细微固相的分离,具体流程如下:
钻井液入料:经上游设备(如钻井除砂器)初步净化后的钻井液,通过高压泵以一定压力(通常 0.2-0.4MPa)输送至除泥器的进料分配器,分配器将钻井液均匀分配至多个并联的除泥旋流器内。
旋流器离心分离:钻井液进入除泥旋流器后,沿旋流器内壁高速旋转(转速可达数千转 / 分钟),产生强烈的离心力场。在离心力作用下,钻井液中密度较大的细微固相颗粒(如 2-74μm 的泥质颗粒)被甩向旋流器内壁,沿壁面螺旋向下运动,最终从旋流器底部的 “底流口” 排出,形成含固量高的 “底流砂浆”;而密度较小的洁净钻井液(即 “溢流液”)则向旋流器中心聚集,形成向上的螺旋流,从顶部的 “溢流口” 排出。
振动筛二次过滤:从旋流器底流口排出的底流砂浆,直接落入下方的振动筛(除泥筛)。振动筛通过电机驱动产生高频振动(振动频率通常为 1500-3000 次 / 分钟),利用筛网的精细孔径(常见筛网目数为 150-325 目,对应孔径约 48-96μm),进一步过滤底流砂浆中的细微固相 —— 固相颗粒被截留在筛网上,随振动逐渐从筛网一端排出(成为 “废泥渣”);而砂浆中残留的少量钻井液则透过筛网,与旋流器溢流口排出的洁净钻井液汇合,重新返回钻井液循环系统,实现钻井液的回收利用。
钻井除泥器的性能依赖于各部件的协同配合,主要由旋流器组、振动筛、进料系统、底座与支撑结构四大部分组成,各部分功能明确:
除泥旋流器组:是离心分离的核心部件,通常由多个(常见数量为 4-12 个)规格相同的旋流器并联组成,以提高处理量(单台旋流器处理量约 5-20m³/h,多台并联可满足不同钻井规模需求)。
旋流器材质:内壁通常采用高耐磨材料(如聚氨酯、陶瓷、耐磨铸铁),以抵抗高速钻井液的冲刷磨损,延长使用寿命;外壳多为铸铁或工程塑料,保证结构强度。
关键参数:旋流器直径是核心参数(常见直径为 100-150mm),直径越小,离心力越强,对细颗粒的分离效率越高,但处理量相对较小;反之,直径越大,处理量越大,但分离粒度上限略高。
振动筛(除泥筛):是二次过滤的关键,也是除泥器的 “下游净化单元”,其结构与钻井除砂器的振动筛类似,但筛网更精细、振动参数更适配细微固相分离。
筛网:采用金属编织网或聚氨酯筛网,目数需与旋流器分离粒度匹配(如旋流器分离 2-74μm 颗粒,筛网目数需≥150 目,避免漏筛);部分高端除泥筛采用 “双层筛网” 设计,上层粗筛网保护下层细筛网,延长细筛网使用寿命。
振动机构:多采用 “偏心块式振动电机” 或 “激振器” 驱动,通过调整偏心块角度可改变振动幅度(通常为 1-3mm),以适应不同底流砂浆的粘度和含固量,确保过滤效率。
进料系统:负责将上游钻井液稳定输送至旋流器组,主要包括进料管路、高压泵、分配器。
高压泵:提供足够的进料压力(0.2-0.4MPa),保证钻井液在旋流器内形成高速旋转流,是离心分离的动力来源;泵型多为离心泵或螺杆泵,流量需与旋流器组处理量匹配。
分配器:安装在旋流器组上方,内部设有多个均匀分布的流道,确保钻井液均匀分配至每个旋流器,避免因个别旋流器进料不均导致分离效率下降。
底座与支撑结构:用于固定旋流器组和振动筛,通常采用钢结构焊接而成,具备足够的刚性和稳定性,可避免设备运行时因振动产生位移。部分移动式除泥器的底座还装有滚轮,方便现场安装与调整;底座下方通常设有钻井液回流槽,用于收集振动筛过滤后的钻井液,引导其返回循环系统。